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经过3年多联合攻关,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和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
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经过3年多联合攻关,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和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将超微粉技术成功用于中成药生产,标志着我国中药现代化迈出重要步伐。这一成果,在今天由中科院院士陈可冀主持的超细粉体技术应用于现代特色中药成果发布会上发布。
在现代中药的生产研发中,如何用最小的服用剂量取得最大的药效,是亟待解决的焦点课题。其中,提高药物吸收率成为影响中成药疗效的重要一环。而超微粉技术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项前沿科技,可以将原材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经此处理的中药粉体,能取得动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的效果,从而大幅度的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以岭药业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合作,共同实施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超微粉工艺提升项目。研究人员在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虫类药组合超微粉碎系统设备,实现了1250目以上虫类药细胞破壁超微粉的连续、高效生产。药物细胞被打破后,增加了药粉的表面积,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以及药物的药理活性均有大幅度提高,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研究人员还首次在中成药品质衡量准则中引入了超微粉粒度的标准,并提供了检测依据和方法。他们建立的虫类药超微粉粒度质控标准,已被批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该项研究获8项国家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将超微粉技术应用于通心络胶囊的生产的全部过程,大幅度的提升了动物药制备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药品质量。该项成果已获得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专家认为,应用超微粉技术,我国中成药“制备工艺粗放,品质衡量准则低下”的传统形象被打破,为高新技术嵌入中药开发提供了范例。
日前从上海市中医工作会议上获悉,上海市中医医院近年来结合医院临床薄弱的实际,从确有独特疗效的单病种入手,坚持走发展专科专病的道路,在竞争中扬长避短,为医院赢得了信誉,使医院发展驶入快车道。2006年该院门急诊103万人次,其中中医失眠专科、红斑狼疮特色专科等5个特色专科的门诊人次占15%;出院病人6610人次,同比上升11.5%;常用院内中药自制制剂60多种,全年使用中药饮片2240吨,饮片和中成药占全院药品总金额的74%,;2006年中医睡眠疾病专科、中医治疗小儿哮喘专科入选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中医小儿厌食专科等两个专科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专科。
该院的具体做法一是以该院两个名老中医门诊部为基地,加强临床专科专病建设,带动师承人才教育培训;建立师承制度,组成梯队型继承小组,对继承人提出具体实际的要求。被人们称为中医诊疗“精品屋”的石门一路名老中医门诊部,汇集了全市50多位中医、中西医结合精英。老中医药专家运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显著疗效,促进了年轻医生的思想观念变“要我学中医,要我用中医”为“我要学中医,我要用中医”。该院参加全国和上海市继承班学习的27位继承人,在继承班结束后仍坚持跟师抄方,参与导师学术思想整理。很多青年中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在医院两所名老中医诊疗所学习,挖掘、整理、推广、应用名中医经验,甚至会出现了主任医师数十年抄方的现象。
二是开展以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团队模式,以名老中医名字命名领衔的名老中医工作室。该院除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创建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外,又先后成立了王翘楚、沈丕安、王霞芳、李如奎、余莉芳五个名老中医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选拔配备2~3个继承人,培养了一批人才,带出了一批成果,如:“沈丕安活血利水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获上海市闸北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董氏开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获闸北区二等奖。
三是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选拔、推荐热爱中医药事业、乐于奉献的青年医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中医临床研修班项目,以及高层次西学中、中医优秀青年临床医师、高层次针推伤、中医紧缺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多渠道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该院硕博士比例已达到29.6%。
四是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大力扶持科研项目。近两年来,该院投入70多万元,建立院级课题近百项,如中药外用祛斑霜治疗“黄褐斑”、“陈氏黑药膏治疗软组织感染”等一批特色鲜明,临床优势显著,但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项目。对于科研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科,先后成立上海市中医医院失眠疾病研究所、上海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研究所(筹)以及中医心血管病、骨伤、肿瘤、风湿免疫、神经疾病研究室。2006年该院设立骨伤、肿瘤两项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计划3年投入600万元,从有中医独特疗效的单病种入手,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研制的“花丹安神合剂”进入临床Ⅱ期研究,取得了3项专利;风湿免疫研究室研制的“痹症一号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药临床前研究被列为市科委课题。近五年来,该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4项,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项目5项,上海市卫生局项目32项,校区级项目9项。被各种刊物录用论文70多篇,整理出版了《医案选粹》、《上海市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经精粹》、《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经验》、《沈丕安活血利水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董氏指压法治疗吐乳症”等书籍和论文。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文华报道记者日前从国家发改委获悉,经过多年发展,中成药工业已在江西医药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06年,该省中成药工业完成出售的收益90.8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的72.6%;实现利税12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的80.6%,其中利润4.9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的77.3%。
--产业集中度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汇仁集团、江中药业、济民可信集团、仁和药业这4家以中成药生产为主导的企业,已成为江西省医药行业新的排头兵,形成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2006年,这4家公司实现的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达66.7%,实现利税总额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达69.2%,利润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达66.7%。其中,汇仁集团顶级规模,主要经营业务收入24.2亿元;仁和药业发展最快,出售的收益、利税总额、利润分别增长61.9%、123.7%、2.1倍;江中药业发展最稳健,主要指标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济民可信效益最好,实现利税总额达3.85亿元。
--优势品种突出。2006年,江西省有5个中成药品的销售额均超亿元。其中,江中牌健胃消食片销售额为7.6亿元;金水宝胶囊销售额为5.2亿元;汇仁牌肾宝口服液销售额为4.3亿元;江中牌复方草珊瑚含片销售额为1.83亿元;汇仁牌乌鸡白凤丸销售额为1.26亿元。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江西省现有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江西医药港”、袁州医药工业园和樟树福城医药园三个省级专业医药工业园区。2006年,该省进入医药工业产业集聚地的企业完成主要经营业务收入93.9亿元,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为75.1%;利税总额12.4亿元,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为83.3%,其中利润5.5亿元,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为86.7%。
--中药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汇仁集团为了更好的提高药品的药效,建设了车前、枳壳等地道药材基地上万亩,还开展了“纯种乌骨鸡的规范化养殖研究与推广”项目研究,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江西天施康中药股份公司也陆续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夏天无等中药材基地,为公司夏天无片、肠炎宁片提供优质中药材。南昌济生药厂投入数百万资金,建立万亩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基本形成了中药产业链。
很多老百姓对于医药管理的一些技术名词也比较陌生,一种原因是过于专业,另一方面则是觉得离其较远,所以关心不多。对于中药选择,很多人都是奉行的“药材好 药才好”的经典选药理论。然而,怎么样才可以实际做到“药材好”?其实在“药材好”的背后有着更为严格的管理规范作为支撑,如GAP这杆重要的“标尺”。专业的人建议:当患者在终端选择中成药时,不妨追本溯源,了解一下GAP,相信会对选取疗效更好的中药大有裨益。
GAP是“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所谓的GAP就是用来规范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施GAP不仅能解决现实存在的药材种植、加工、农残等诸多质量上的问题,还能够给长期徘徊不前的中药材质量带来一些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非地道、种质退化、掺杂兑假现象严重,造成中药质量的下降、失控,令很多名老中医“症对方对药不灵”,徒劳无功,沉名饮恨。劣质药材导致了中医的临床疗效严重下降、学术信念动摇,曾经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繁衍生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医药,当下在劣质药材的侵蚀下,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而中药材GAP基地是中药生产的“第一车间”,是中成药质量的源头,只有抓好这一源头,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内在质量的稳定性,从而使中成药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证。换句话说,要想中药好疗效好,先要药材好,要想药材好,必先推行并通过GAP认证。
好在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倡导并推行中药药材基地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即将药材基地GAP认证提上了日程。而宛西制药在此显出了其先天的早慧,早在1998年就迈出了步伐,利用其所在地八百里伏牛山的“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合理规划,规范布局,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栽培种植,其山茱萸基地于2003年11月全国首批通过国家GAP认证验收,在此基础上,宛西制药又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全国四省六地药材道地产区建立药材基地,已经有五大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国建立药材基地最多、通过GAP认证最多的企业,保证了所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安全、有效、稳定、可靠”。而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恰恰是在GAP的基础上,让“药材好,药才好”的宣传语得到普遍认同,响彻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福州海关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福建省医药商品出口额为5324.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六成为抗生素,中成药出口额则呈下降趋势。
今年前4个月,福建省抗生素出口额为3369万美元,同比增长23.6%,占全省医药商品出口总值的63.3%;中成药出口额为421.2万美元,同比下降23.1%,其中片仔癀、清凉油出口分别下降31.1%和26.4%。
福建省医药商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印度、韩国和中国香港,其中,香港是福建中成药的主要市场。前4个月,该省医药商品对欧盟、美国、韩国的出口额分别为1634.7万美元、1214.8万美元、496.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3%、2.3倍和4.8%;对印度、中国香港的出口额分别为578.8万美元、335.2万美元,分别下降44.4%和28.1%。对以上5个市场的出口值占该省医药商品出口总值的80%。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指出,虽然出口增长势头不减,但福建省医药商品的出口仍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在福建省出口的医药商品中,80%以上是化学原料药,而以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医药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前4个月,福建省以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医药产品的出口额为463万美元,仅占全省医药商品出口额的8.7%。
二是贸易摩擦问题日渐突出。自1990年以来,我们国家医药商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近50起,印度、欧盟、美国、墨西哥、印尼及欧盟等,都曾对我们国家医药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对我国药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占一半之多。据悉,近期印度又在酝酿针对我国的维生素B12和头孢三嗪钠发起新一轮的反倾销诉讼。受此影响,前4个月,福建省对印度出口的医药产品一下子就下降44.4%。
对此,福州海关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医药出口产品的监测和预警,降低因贸易摩擦造成的损失;医药行业应加强自律,规范竞争秩序,防止低价竞争;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从仿制到创新的转移,提升医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