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JN体育-新闻 发布时间:2024-02-24 12:17:06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7日,武威市统计局发布《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引进建设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等项目。支持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防尘除尘技术装备,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高压静电除尘器、湿式静电除尘器、扬尘治理设备等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推动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是经济的命脉、富民强市的根基,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重点,是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重大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坏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发展稳中求进,取得了一定成绩。面向“十四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制造业加速升级。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制造业发展新战略,强化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布局全面集聚优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根据《武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文件精神,结合发展实际,特制定《武威市“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范围。本《规划》是武威市“十四五”重点专业规划,指导今后五年(2021—202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武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武政发〔2021〕17号),快速推进全市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制造业在经济强市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武威制造业发展实际,制定“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武威工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严把环保和安全关,全面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的转型时期。五年来,按照市委确定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碳基材料、新能源、建材化工、生物制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更高层次构建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不断的提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分别由2015年的5.17亿元和4.2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4亿元和7.27亿元;规上工业产销率由2015年的92.75%提高到2020年的100.20%。止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达179户,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47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户,5—10亿元企业4户,1—5亿元企业39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规上工业公司上缴税金同比增长3.79%。
2.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关闭退出小煤矿11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96万吨。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家高耗能企业产品单耗全部达到国家限额标准,13户企业被省上认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新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全市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44.37%,完成省上下达的“十三五”期间下降26.2%的目标任务。
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依托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快速推进现代农业与生态工业融合发展,已形成以伊利、金世泰为龙头的奶产业;以莫高、青啤、达利为龙头的酒和饮料制造产业;以众兴、天禾、臣祥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达利、正阳、高原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以中天、天祥、德青源为龙头的肉制品深加工产业;以红太阳面业、金穗面业为龙头的粮油精深加工产业;以傲农、天康、东方希望为龙头的饲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引进,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已建成国家火炬武威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培育发展了以重通成飞、甘建投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大禹节水、达华节水等为龙头的节水装备制造产业;以祁连山水泥、龙腾管业、松树建材等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普安、泰康等为龙头的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特药和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
4.中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逐渐完备。认真贯彻落实习在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从始至终坚持“六个一视同仁”,积极营造兴商、富商、安商、护商、亲商良好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工业公司驻企指导员(联络员)制度,开展系列活动,服务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企业家营造“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为即办件。特别是2020年,持续深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双线作战”,出台保市场主体等惠企暖企政策,全面完成清理拖欠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大力推行“不来即享”、落实灵活还款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等惠企政策。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企业达到12.99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8.5%;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58%以上。
5.创新能力明显地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精准把握“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三个着力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企业创新体系效能提升,以技术创新持续催生企业新发展动能、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培育认定省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17家,累计达到3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累计达到44家。省级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由2017年的7家增加到2020年的22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11家增加到2020年的59家。支持企业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业公司共研发新产品、新技术400多项,推荐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70项。2020年,规上高新技术工业公司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1%,比2015年提高5.58个百分点。
6.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加大信息基础服务力度,完成了我市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提前2年完成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确定的六项指标要求,提前4年实现了全省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8%的目标。加快5G基站建设及推广应用,止2020年底,已建成5G基站497处,开通357处,实现了全市、区、县政府所在地、重要企事业单位、车站及重要风景区的5G网络覆盖。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7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达到40%。实施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智慧武威”APP、天马党建、雪亮工程等智慧场景和应用系统,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对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武威市来说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全球生产力布局将出现调整,投资贸易规则面临重塑。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对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也为工业经济创新转型提出了新导向和新要求。我市必须抢抓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则可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综合而言,“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将对武威工业经济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1.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我市制造业抓住消费升级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带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走向中高端提供了换道超车的难得机会。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重构制造业发展新版图。随着我国及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并推动风电、光伏、新能源装备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更加绿色的制造业体系,积极布局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产业,带动制造业低碳转型创造了广阔空间。
3.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我省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医疗、文化、新基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政策支持,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必将激发一批制造业领域优势产业项目的建设。这为我市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机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外市场、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构建竞争新优势、打造武威制造业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发展机遇。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引发的新的产业革命和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技术变革,加速推动了我国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我市紧抓新技术变革机遇,用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同时,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产业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农副食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1%,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但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9%,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仅6.6%。产业结构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显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亟待培育。二是产业链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1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仅2户,中小微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但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对全市工业未形成有效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三是园区功能作用未充分发挥。7个园区中省级开发区只有3个,且园区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园区在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数据信息产业体系没有形成,缺少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带动企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开发与服务等主导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工业互联网建设基础薄弱。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增强武威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武威制造业品牌新优势、推动武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三化”改造协同推进、产业链互联集成和产业集群布局优化为支撑,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布局全面集聚优化,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形成具有武威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建设“六个新武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始终把创新贯穿于制造业提质增效、强基挖潜的全过程,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开拓创新产品市场,全面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激发制造业创新效益。
坚持绿色高效发展。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加大工业领域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等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着力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努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格局为导向,强化开放合作对制造业增优势、拓空间的促进作用,深化资源要素的开放共享,促进企业主体开放合作。
坚持集群特色发展。强化集群发展对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立足资源禀赋,整合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强化工业园区在产业生产集群构建和产业链壮大延伸中的作用,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全面增强产业发展优势。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发展现状,对标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开展产业链培育攻坚行动。加速推进自主产品和技术的应用,逐步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发展。
到2025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在增加财政税收、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的富民强市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围绕“两园一区三县”推进“2个百亿级、5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引领发展,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各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进一步突显。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效益等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制造业实现提质增效、空间集聚、价值链拓展、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其中制造业企业30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到2025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力争达到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7%;通过总量、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形成对全市经济的有效支撑。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战略性新兴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重点行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3.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到2025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优质产品、高端品牌和链主企业,产业链短板明显改善,产业链韧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效益大幅提高,形成2个以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4.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平台1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户以上。培育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户以上。
5.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统筹碳减排和工业经济发展,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内。
围绕“两园一区三县”产业布局,重点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碳基材料、新型建材、绿色化工、数据信息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碳基材料、新型建材、绿色化工5个十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1.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围绕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优化乳制品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灭菌乳、发酵乳、调制乳;支持和引导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研发特色乳制品;支持建设包装、饲料、兽药等配套延链项目,发展乳制品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丰富的畜禽资源,实施特色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加大分割、保鲜、灭菌、提取等现代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中天、顶乐、伊牧兰等牛羊猪鸡屠宰精分割加工项目建设,开发精细分割肉、熟肉制品、风干肉、中西式肉制品、药膳保健肉等肉制品,推动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东方希望、新希望、海牧等饲料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饲料产业。
2.特色果蔬加工。依托优质的果蔬资源,推动果蔬产品向生物基材料、医药辅料、保健食品、美容护肤品等方向延伸。支持众兴菌业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包装,建设沿祁连山现代食用菌产业带,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达利食品、正阳农业、高原薯业等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全粉为原料的糕点、薯片、薯条、薯泥等休闲食品,开发建设变性淀粉、医药辅料、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基材料生产项目。依托优质林果和高原夏菜资源,支持建设高原夏菜深加工基地,围绕小茴香,红枣、枸杞等优势品种,建设优质林果加工项目,着力提升经济林果采后拣选分级、储藏保鲜、冷库链物流等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比例,改造提升生产线,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3.特色酿造加工。加大酿造葡萄就地加工成品比重,发展与优质酿造葡萄种植规模和品质相匹配的葡萄酒产业,丰富产品种类,开发大众酒、快餐酒和酒庄酒、定制酒等。推进啤酒、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啤酒、葡萄酒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依托青啤武威公司,重点发展果味啤酒、保健啤酒和小型化、个性化定制啤酒,引导啤酒产品向高端化精酿酒发展。支持红太阳、皇台、普康等白酒企业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大力推广具有武威特色和风味的纯粮酿造酒和健康饮品,提高产品个性化特色和品牌影响力。扶持凉州熏醋品牌争创名牌,鼓励益民、醋大妈等企业开发保健醋、水果醋、饮料醋等系列醋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做大做优调味品产业。
4.特色主食加工。支持达利、纯洁高原等企业引进建设超微粉碎、微生物发酵、微波膨化等小杂粮加工新技术,加快藜麦饼干、挂面等系列产品开发,推进天祝藜麦产业园项目建设,发展大健康系列主食产品。扶持红太阳面业、金穗面业等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延长面粉产业链条,开发生产精深加工产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粮油制品产业。积极建设主食厨房产业基地,打造武威特色主食,引导主食厨房与电商、配送企业深度合作,发展“互联网+主食厨房”。
1.风电装备制造。发挥重通成飞、建投新能源、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改造提升、创新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建设风电机组智能化总装、风机轮毂及变流器生产、叶片及塔筒、机舱罩制造等风电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建成从风机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光电装备制造。加快推进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汇流箱、配电柜、光伏支架和电气设备等补链项目的引进建设,支持德斯威PVB功能膜和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嘉寓古浪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拓展光电、光热利用新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集热系统、光热+清洁能源等光热项目,提升“光伏+治沙”、“光热+光电”产业层次,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延伸,打造“光伏+综合应用”基地。
3.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以及核心零部件为主要方向,支持发展新一代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备、现代智能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支持牛电森祥、珠峰大江、承威专用车等装备制造企业,推动整车生产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4.高效节水灌溉装备制造。支持达华节水、大禹节水、雨禾节水等重点企业发展,研发生产滴灌、管灌、喷灌、双壁波纹管、钢丝网骨架聚乙烯管及自走型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改造提升自动化控制产品技术性能,打造节水灌溉器材生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设施运营维护产业链。
5.农机装备制造。支持绿润科技、兴旺农机、天诚农机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根据我市农业耕作特点,研发适合我市农作物种植、耕整、收获的装备。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加快发展果蔬脱水机械、畜牧机械、畜产品加工机械等先进农产品加工装备。引进建设温室智能管控系统和智能温室建筑等智慧农业装备。支持农机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大中型农机装备和小型丘陵山地农机装备,培育旱作农机装备产业聚集区。
6.其他装备制造。引进建设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等项目。支持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防尘除尘技术装备,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高压静电除尘器、湿式静电除尘器、扬尘治理设备等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推动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发展。
1.低碳新能源。依托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依托民勤红沙岗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产业优势和基础,支持发展高温工艺热项目。
2.氢能应用。重点突破高温电解制氢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制氢、运氢、储氢、加氢以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探索加氢(油、气、电)等综合建站模式,全力打造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等产业集群。积极打造氢能应用创新区、配套区和孵化区,布局建设氢气制备、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加氢设备等核心产业。
1.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经济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支持亿利洁能公司推广和发展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大力发展复合燃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燃煤热效率。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组织实施工业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优先引进建设工业生产过程余热利用项目。
2.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全市已形成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产业优势,将畜禽粪便、秸秆、大棚尾菜等生物质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将发酵得到的沼气用于锅炉生产蒸汽,沼渣和沼液用于沙漠植物种植土壤改良,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光大环保能源凉州区垃圾焚烧处理、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支持建设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对全市及周边畜禽粪便、大棚尾菜、秸秆废料等进行联合处理。
1.生物医药。支持普安制药、泰康制药等企业采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提高制药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推进普安制药年产5000万盒宣肺止嗽合剂扩能升级改造、祖师麻高新技术产业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培育发展枸杞、肉苁蓉、当归、甘草、黄(红)芪等道地大宗药材及药食同源特色中药资源,研发生产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普通食品等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支持构建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中药材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中医中药养生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鼓励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和医疗辅助产品,促进医药保健器械、医药日化产品、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开发应用。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原料药及制剂,发展中药精深加工、生物制药产业。
2.兽用医药。围绕奶产业集群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新天马、牛满加、天利达等兽医药生产企业,积极推进口蹄疫、非洲猪瘟疫苗、宠物疫苗等预防类生物制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开发快速检测试剂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用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用品。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物的新型兽药、标准质控产品、残留物快速高灵敏度检测产品。
3.卫生防护用品。大力支持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依托普安制药、威乐乳胶等企业,生产医用防护用品和消杀用品。支持取得正式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开拓新市场。
1.碳基材料。支持国家火炬武威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天祝碳基材料产业联盟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研发、直购电交易等方面降本增效作用。以天祝天合碳化硅企业集团公司为平台,推进中钢精细工业陶瓷等碳化硅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引进碳化硅企业绿色化改造和陶瓷制品、耐火材料、耐腐蚀材料等深加工建设项目。支持天祝玉通、玉通石门河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冶金脱氧剂和耐高温材料新产品,研发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等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2.其他材料。依托丰富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功能膜材料、硅晶材料、储氢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与我市及周边公司实现联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关键材料和充电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推进荣华集团工业硅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有机硅、多晶硅、合金硅等基础原材料产业。
1.节能建材。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发展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节水管材、节能隔热型材、陶瓷薄板、集成墙体系统、装配式建筑等新型节能建材,增强区域市场需求保障能力。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鼓励松树建材、恒泰建材等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烧结空心砖、煤矸石多孔砖、复合保温砌块砖、混凝土砌块保温砖等产品。支持松树建材、陇俊环保等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粉煤灰、尾矿废渣等工业固废的利用,发展多品种新型墙体块材、板材以及路面砖、轻集料等建筑、市政工程产品。引进战略合作者,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环保无害化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品节能标准。
2.木材加工。围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木材口岸服务功能,快速推进木材加工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引进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商贸物流、五金配件等相关项目,启动发展木材加工、五金建材、家具设计制造、家具配件、家具制造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建设国际陆港木材加工产业园。
1.筑牢安全环保屏障。高标准配套建设水电路气和废污集中处理、危化品专用仓库等基础设施。引进建设综合服务、检验检测、专业维保、仓储物流、人才引进等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供给、物流通道、安全环保、应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民勤红沙岗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综合管理平台作用,增强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应急智能指挥系统的协作能力,提升园区智慧管理水平。
2.提升传统化工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金仓、联硕、杰达等化工企业绿色化改造力度,实现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等新旧动能转化和升级,鼓励开发适应市场新需求的高端产品,全面提升精细化学品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引导现有化工企业加大危废和废水处理力度,采用先进工艺,延长产业链,生产终端产品。
1.5G推广应用。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2.工业互联网。加快布局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工业互联网方案定制、数据管理等项目的引进建设。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驱动器、工控设备制造等产业,开发通信设备、边缘接口等底层硬件,发展工业互联网成套设备和系统集成。
3.软件和技术服务。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提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管理、数字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移动APP等增值应用和衍生服务的信息服务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云平台数据支持、面向终端客户提供细分增值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应用软件,带动增值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推进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软件等的开发及应用。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科学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关系,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行动,通过双轮驱动,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大力支持“农字号”企业提质升级,提升产品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经济附加值;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生产,做制品、肉类、面粉产业;扩大优质林果、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高原夏菜、酿酒原料等区域特色产品规模;开发藜麦系列养生食品,提高甘青、黄羊河、云晓等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紧盯“双碳”目标,实施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倍增行动,统筹新能源上游装备制造和下游消纳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加快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兴产业开发格局。通过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强,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推进产业链水平提升。依托全市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条件,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实施产业链培育行动,分行业制定产业链培育路线图,持续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势产业链。实施信息产业赋能行动,提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全力突破产业融合、数字智能等领域新兴起的产业链培育,提升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碳基材料、绿色环保等特色产业链智能化水平。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3.提升工业园区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实施工业园区扩容升级行动,推动工业园区优势产业由大变强、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吸附能力。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引导和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支持园区引进建设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和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推动园区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积极创建绿色工业园区。
1.产业链培育行动:按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中小企业”的模式,“一链一策”实施工业产业链培育。
2.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倍增行动:紧盯“双碳”目标,统筹新能源上游装备制造和下游消纳产业,实现倍增式发展。
3.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农字号”企业提质升级。
4.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行动:支持高性能碳基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壮大规模,研发生产下游高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自主创新能力。
5.信息产业赋能行动:推进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建设和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创建活动。
6.工业园区扩容升级行动:推动工业园区优势产业由大变强、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吸附能力。
1.培育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要素和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实施技术改造和能力提升项目。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意识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打造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
2.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品牌发展。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创建和提升自主品牌,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培育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链“短板”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换代、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提升品牌质量、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和安全隐患。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品牌收购,促进品牌自主化,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地品牌。
1.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作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碳基材料、新型建材、绿色化工、数据信息等产业,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以建材、化工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2.严格实施行业准入标准。严格实施行业准入及工业产品能耗、水耗限额标准。严格落实节水目标管理责任,完善工业节水工作机制,推进重点用水企业完善用水计量设施,提高工业用水效益,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工业节水型企业。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执行节能降耗有关规定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鼓励企业自主淘汰、退出落后低端产能。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测分析,以查促改助推企业节能降耗。规范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发展,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余热余压、垃圾等综合利用发电企业规范发展。
1.提高工业引资水平。针对中东部沿海等重点区域,强化区域性、龙头型、产业链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加强农产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区域合作。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研发团队等智力资源,更好地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品牌展会等平台扩大出口,支持产品、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2.建设工业内外开放新高地。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环保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合作。发挥各工业园区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开放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金融等开放平台建设,拓展电子口岸功能。依托资源、土地优势,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
1.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保姆式、全程式、贴近式服务,认真落实各级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积极主动上门服务,及时疏解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真心实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认真贯彻《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督促县区、部门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严防新增拖欠,建立防止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长效机制,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中小企业规范发展,守法经营,严格落实环保、安全、节能降耗、职工权益保护等责任,在合法合规经营中提高竞争能力。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家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作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理创新,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紧扣重点鼓励发展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梯度培育、分级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健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定期监测分析,通过“小升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创立自主品牌、培育知名品牌,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健全完善制度保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上相关政策,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提升要素保障、审批要件办理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始终坚持“六个一视同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向制造业领域的投入,推行“不来即享”“项目管家”“不见面审批”等工作机制,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营造有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扶持制造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探索出台市、县区财政支持政策。以政府为桥梁,积极推进银企沟通,选择有意愿、投资潜力好、投资渠道畅通的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权证以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金融创新产品。鼓励骨干企业上市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强制造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育,探索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加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提质量、增效益、扩规模。支持优势骨干企业选用企业发展急需的大学毕业生,选拔、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产业领军人才,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跟踪分析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围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重大任务,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及时对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及时精准调整相关发展目标和策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3日,泰永长征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其中提及目前公司经营情况如何,泰永长征表示,下游端对成本的敏感度增加,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经营压力加大。近两年公司下游客户结构有一定变化,建筑领域占比有所下调,电网领域趋于平稳,工业和能源领域有一定上升。泰永长征提到,近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2月21日,江苏南京市市长陈之常主持召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暨数字经济发展座谈会,交流中参会成员纷纷提议,要加快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部署,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打造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同时,加大算力布局,探索建设公共算力服务体系,更好服务工业制
2月4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与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在新型电力系统落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促进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与国网江苏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谢永胜出席签约仪式,并就全面深化务实合作、提升安全保供能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等座谈会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0日,广东印发《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其中提到,支持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能源供需全过程数字化升级,促进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用”灵活互动,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同时,强化智能电网、虚拟电厂、光储直柔等综合应用示范,创新打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024年1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包括作出关于加快电网规划建设工作的决定。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1日,科汇股份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3500~35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495.22~4495.22万元,同比增加8.05%到14.50%。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1000~1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742.87~2242.8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
走过2023来到2024,意味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已经来到了下半场。在已经过去的2023年中,特高压、超高压等项目在全国频繁落地。云南省在2023年坚决落实“西电东送”任务,在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装机背后,保证电网的安全性和运行质量。西藏2023年提升青藏直流外送能力,电力装机突破700万千瓦,外送电量增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0日,合纵科技公布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净利润亏损5.3~7.5亿元。合纵科技提到,受市场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锂电池正极材料板块主要产品磷酸铁价格、毛利下降,导致锂电池正极材料板块净利润同比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影响公司净利润。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0日,中元股份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归属净利润盈利5240.92万元–6040.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0%-580%。扣非净利润盈利3007.14万元–3579.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150%。中元股份表示,公司聚焦智能电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稳步推进研发项目落地,实现合同额、营业收入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0日,长园集团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减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00万元到11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6367.11万元到59367.11万元,同比减少83.67%到88.13%。预计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000万元到7450万元,与上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26日,浙江金华婺城区发改局发布《婺城区整区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各级电网企业开辟接网“绿色通道”,做到分布式光伏“应接尽接”,同时电量以上网为主的分布式光伏,参照集中式光伏场站建设标准,建设自有监控系统统一接入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平台,实
2月19日,宁夏公司特高压试验大厅全面完成800千伏GIS试验罐体组装、注气及调试工作,标志着大厅建设进入新阶段。宁夏电力特高压试验大厅依托电科院,承担宁夏电网各项电气性能试验,主要进行75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绝缘特性的试验与评价、电力安全工器具绝缘检测、110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绝缘
为帮助供应商深入了解2024年35kV及以上输变电设备、数字化设备、辅助类物资等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核实公告内容,熟悉资质能力信息核实关键操作,便于供应商填写资质业绩信息,减少供应商在参与资质能力信息核实过程中的失误,现对常见问题提示如下。一、各类产品共性问题问题1:去年参加过资质能力信息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27日,长高电新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归属净利润盈利15000万元–19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4%-227.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4000万元–17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33%-311.66%。长高电新表示,本报告期公司输变电设备板块发货同比增加,营业收入及
1月12日,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官网获悉,《重庆市智能装备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成为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无人机及通航装备、智能电梯、传感器及
2024年01月01日零时,全省10个500千伏区域运检中心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人员平稳、有序地由超高压公司正式移交各地市公司,至此,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属地化管理工作圆满完成。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属地化管理工作启动以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省公司工作部署,紧扣“主责主业、专业专注、善谋善
10月19日,世界首个500千伏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在浙江绍兴的500千伏舜江变电站顺利完成快速开关和快速控保短路试验,标志着工程圆满完工,为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提供了新的破题思路。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中学物理知识——什么是短路电流。在电网运行的每一条线路和设备上都有电流的存在。通常情况下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0月11日,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内江市市中区“十四五”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市中区现有绿色能源产业2018年产值为10.05亿元,2019年产值为11.5亿元,2020年产值为10.2亿元。力争到2025年,绿色能源产值达到27亿元。重点发展:一是清洁能源。
10月8日获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于近日支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完成了2024年度公司系统500千伏及以上7400余项主网输变电设备检修窗口期计划的编制,为生产经营打好基础。检修窗口期是指一年中可以安排输变电设备开展检修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进行设备检修,可统筹兼顾电
9月19日,国网天津电科院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赴海河1000千伏变电站开展在运设备技术监督工作,提升电网本质安全水平。本次技术监督工作目的是落实国网公司在运设备技术监督试点工作,提升输变电设备秋检质量和运行可靠性。监督队伍共涵盖电气设备性能、继电保护、自动化、材料、环保等多个平台专业。为
9月4日,中国电科院与南瑞集团在江苏南京签署成果转化框架协议,旨在有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打造科研单位、产业单位融合创新的新典范。按照协议,双方围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体四翼”发展布局,充分的发挥各自资源和技术优势,秉承产研协同、目标导向、合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拟成立湖南省输变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告。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拟成立湖南省输变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公示各有关单位:湖南省输变电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拟由40名委员组成,晏华衡任主任委员,阳文锋、李勇、段肖力、陈可夫、李明德
产品设备大范围的应用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是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国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主要用能产品设备保有量超50亿台(套),年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80%,节能降碳潜力较大。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发布〈重点用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的通知,发改环资规〔2024〕127号,详情如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
一、背景同步整流作为目前开关电源输出端整流常用的电路,具有提升效率、减小产品体积等明显优势。在对某机壳系列产品进行国产同步整流IC的产品改良中发现:将同步整流IC替换原IC后,样机启机后效率只有77%,相较于原样机83%的规格值降低6%。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分享一些关于同步整流芯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0日,大烨智能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2023年预计归属净利润亏损1–1.48亿元。大烨智能表示,2023年上半年,船舶锦华01、锦华02仍处于改造期间,产生船舶折旧费用约2,000万元;因船舶锦华01、锦华02分期购买款尚未支付完毕,受此影响报告期内融资利息大幅增加至6,100余万元,同时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30日,友讯达公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2023年归属净利润预计盈利1.7~2亿元,同比增长72.13%–102.51%。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月30日6时27分40秒,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北纬41.15度,东经78.67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克州供电公司立即组织人员巡检供电线路及电力设备,目前电网运行正常。该公司重点检查震区变电站、线路、杆塔基础等,加强应急值班力量,密切关注人员安全
市面上有各种开关电源,很多电气工程师因为不了解个中差异,没选到最合适好用的电源,后续带来不同困扰,比如环境恶劣产品客诉,性能冗余成本过高,功率效率无法兼得等等……下面以揭秘大功率半灌胶开关电源为例,展示一款开关电源究竟隐藏了什么细节,又将如何影响开关电源的选型。(一)防尘降噪实力
华明装备1月2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3亿元~5.6亿元,同比增长48.28%~55.8%。本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核心业务电力设备收入保持增长,电力设备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其中电力设备业务出口收入同比增长较快。另外,应收账款回款较好、美元存款利
金升阳推出40A并联冗余模块,输入电压范围宽至9-60VDC,涵盖不同电压段需求;支持N+1并联冗余,可帮助客户实现系统冗余功能,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一、产品优势1)宽输入电压输入电压范围:9-60VDC,单个产品即可兼容12/24/48VDC输出的电源模块,通用性强;2)高性能①效率高达98%;②支持N+1并联冗余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月15日晚,甘肃能源发布公告,选举卢继卿先生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并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召集人。据了解,卢继卿,男,1978年6月出生,党员,硕士研究生。历任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牧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丝绸之路信息
科士达在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能力方面前瞻规划,分步落实。依托沉淀多年的领先技术、先进工艺、高端制造和科士达人对品质和质量的追求形成了科士达智能工厂的管理信息化、生产精益化设备智能化、质量数字化的四个现代化。